纹饰之路——唐代联珠团窠对鸟纹-古丝绸研究院

纹饰之路——唐代联珠团窠对鸟纹

2023年05月11日 10:14  点击:[]

纹饰之路——唐代联珠团窠对鸟纹

        唐代联珠团窠对鸟纹在对称美的基础上,由鸟兽纹和联珠纹两个部分组成。联珠团窠中的鸟纹多为神话中的鸟类形象,如凤凰、孔雀、鹦鹉等。其中绶带鸟纹图案在魏晋隋唐时期流行于墓室壁画和织物图案中,这种形式在中原汉民族美术中是一种外来的美术元素,在粟特美术中较多,其演变较为复杂,且随着艺术的传播逐渐脱离其原来象征王权神授、长生不死的寓意而走向装饰程式化的发展方向。这些鸟类形象的采用,反映了唐代社会思想文化追求自由开放、平等重人、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特点,也反映了唐代艺术的发展程度。唐代联珠团窠对鸟纹的采用,其一是源于唐代皇室和贵族对瑞兽和神兽的崇拜和喜爱,表现出了古代人们对神秘、神圣和祥瑞的憧憬与向往;其二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唐朝长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外来文化元素不断地融入到唐代文化中,一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如佛教造像、波斯织物等,为唐代织绣艺术的带来了重大的创新趋向。

        唐代联珠团窠对鸟纹外圈的连珠纹是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唐朝的。圆圈中的纹样形式,也与秦汉瓦当有承启关系,但以联珠纹作边饰,它和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640)装饰艺术中的“缀星图”有相互的影响,多寓意“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后来将王权神授的观念移位于对神和神话英雄的象征,寓意神的伟大、荣光、幸运和胜利以及对民众的庇佑,也具有吉祥、繁荣昌盛、幸运等广泛的含义。对于讲求“平等重人”的自信唐朝来说,这美好的寓意和社会的风气如此贴切,将连珠纹融入自身的精神向往,岂不美哉!  波斯织物多用胭脂虫染色,颜色艳丽,都说色彩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途径,如同大唐开放的热情胸襟,昳丽的色彩与炽热的精神相互碰撞,盛唐至中唐最为经典的丝绸图案就是团窠宝花,宝花或卷草纹样与来自西方的粟特锦典型的联珠团窠锦纹相互融合,创造了大唐新样——“陵阳公样”,而联珠团窠对鸟纹便是其中经典,繁盛隆重,庄严华丽,尽显主人深沉的经济实力与浓厚的礼仪修养,推动唐代的多彩纹样进入了最盛时期,中原丝绸从此在西风的影响下形成了全新的风格。能将外来的优秀文化完美嵌入自身的文化,促就新的文化长河在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

        技术本身不足以成为艺术,如果说丝绸之路上得以源源不断的车马是一种技术,那么唐代的兼容并包、自信开放的思想就是一种艺术。如果说一经一纬的交织是一种技术,那么融汇了古人思想智慧与对生活热爱的纹样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通过复刻唐代联珠团窠对鸟纹,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的屏障,近距离感受来自遥远年代的传统文化之美。通过在唐代联珠团窠对鸟纹的基础上加以现代化的应用创新,我们可以将两段相距甚远的光阴用心连接,继承大唐的自信精神,达成新的文化使命,弘扬新时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这条漫长的文化艺术之路,轮到我们来一步一个脚印留下踏实的故事。



关闭